一区二区久久久久草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日本-玩梗现象、脱口秀、小红书育儿……这群学者研究得太“野”了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2025年1月,第一届“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工作坊”在上海长宁德必易园举行。此次工作坊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数字平台与文化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主办。众多媒介与文化研究学者和产业实践者齐聚一堂,就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相关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
许德娅
全场合影
本次工作坊共设有“数字时代的文化地理变迁与实践网络重构”“平台文化生态下的劳动,情感与价值协商”“‘艺能’经济的崛起?——泛文化产业者对谈”三个单元。以下为各个单元讨论内容的简要回顾。
工作坊第一单元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许德娅主持,主题为“数字时代的文化地理变迁与实践网络重构”。本单元探讨了返乡自媒体创业、直播平台推广、海外网红策略等案例。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亭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覃滢、浙江大学传媒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程雯卿依次进行报告。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林健、香港恒生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助理教授蔡晓莹、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章玉萍、北京大学王教授分别做评议。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昀报告的题目为《返乡的女儿:数字创业历程下的个体流动、家庭分工与人地关系》。该研究通过详实的案例研究,揭示了从业者、家庭和地方社区在自媒体事业中的互动模式,为理解返乡女青年的数字创业实践提供了独特视角。他指出,返乡女青年的自媒体实践不仅改变了乡土社会的性别分工,还使得自媒体工作迅速融入家庭整体结构。评议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林健认为,返乡女性在乡村家庭与社会伦理中的实践、协商与自我赋权(或被束缚)过程充满张力,值得从性别视角深入探究。他建议补充对返乡女性所处微观语境与社会结构的民族志观察,使研究能更好地提供对“平台-性别-乡村”权力交错下的创业劳动实践的反思性理论贡献。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亭亭报告的题目为《平台全球扩张的(去)自动化:以娱乐直播平台Bigo Live在大洋洲的推广为例》。她的研究基于在Bigo广州总部及悉尼分公司的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探讨了跨境数字平台在全球市场开拓和跨国运营过程中的文化适应策略。她提到,Bigo Live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走红案例,展现了全球化内容自动推送与针对岛民文化的定制化活动两种不同运营手段的深度交织,反映出自动化与非自动化的紧密配合。评议人香港恒生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助理教授蔡晓莹指出,该研究强调了平台在复杂环境中的适应性,其运营不仅依赖技术架构,还与用户实践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她建议,未来研究可以从跨文化比较、平台治理与用户参与、平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算法透明度与用户信任、新兴市场的数字化转型等角度继续拓展。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覃滢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舫报告的题目为《小红书平台海外网红的创意策略与创业实践》。两位研究者通过在线观察与批判性话语分析,探讨了散居海外的中国网红在小红书平台上的叙事策略与创业实践。研究发现,海外网红运用了将出国作为自我变革的选择、将“在地化”作为商品推广背景和在他乡展演“中国性”三种不同的叙事策略。评议人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章玉萍认为该研究紧密结合时代背景,视角具有前瞻性,揭示了海外网红在数字时代下的创业生态。她建议通过深度访谈来补充对创业实践主题的分析,进一步聚焦不同赛道的博主的内容差异化对文化策略的影响,并将短视频、图片、表情包等多模态纳入话语分析中。
浙江大学传媒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程雯卿报告的题目为《当“玩梗”遭遇民族主义:中国流行文化中的嬉游意义与争论》。她以综艺节目《歌手2024》中将那英比作慈禧的互文梗为案例,借用“嬉游意义”的概念,探讨事件引发的民族主义与娱乐性的意义争论。她指出,抵抗的意味未必是最初的意图,还可能在无意义的群体戏中被激发,对玩梗的争议也折射了当下中国网民的另类生态文化。在中国,政治话语在娱乐文化中的重新挪用可能被纳入多种非政治性含义。评议人北京大学王教授对论文的结构脉络和语言表达给予了肯定,并提出了对论文的一些思考,如个案的拓展性、结论的创新性以及理性对话的缺失等。他建议深入探讨网络民族主义的复杂性及其内外部条件,将研究视野拓展至更广泛的网络玩梗现象,以丰富研究的层次和深度。
工作坊第二单元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舫主持,主题为“平台文化生态下的劳动,情感与价值协商”。本单元聚焦淘宝女装店铺、偶像产业数据劳动、社交媒体母职呈现等话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许德娅、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白玫佳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徐言依次进行报告。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谢卓潇、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倪湛舸、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袁艳分别做评议。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许德娅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生伊鹤报告的题目为《场域理论下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基于淘宝女装店铺的田野调查》。两位研究者通过对淘宝商家的田野调查,以场域理论为分析框架,揭示了“淘宝平台-商家-消费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一方面,淘宝基于外部场域力量与机构性因素向网红模式转型,塑造了消费者新的消费惯习;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网红模式的接纳与依赖,助推平台加大推广网红模式,成为间接规约商家的力量。同时,商家也在不断发展新的生存策略。评议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教授谢卓潇对选题的研究价值表示赞赏,强调了研究方法的得当与田野材料的丰富。同时,她建议进一步明确理论对话的对象,弱化场域理论的存在感、尝试概念化,并尝试绘制淘宝平台相关的场域和关系图等。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白玫佳黛与上海交通大学南加州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院硕士生王佳禾报告的题目为《爱与疲惫:中国偶像产业中数据劳动的性别化实质吸纳》。该研究通过分析偶像产业中的数据劳动现象,阐述了粉丝数据劳动的生成、扩散与影响。报告指出,媒体平台的数据化已经形成了系统化的异化机制,数据劳动不仅消耗了粉丝的时间和精力,更在无形中强化了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评议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倪湛舸对该研究的社会意义和研究潜力表示赞赏,并指出研究者应关注劳动的粉丝化、生命吸纳等新现象,深入探讨数据劳动的原动力及其与性别政治的关联。她建议,该研究可尝试跳出传统理论框架,寻求新的理论切入点来解释粉丝数据劳动这一复杂现象。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徐言报告的题目为《在育儿中悦己?社交媒体中的乐观幻象与Z世代母职现实——以小红书平台为例》。该报告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建构理想母职形象及Z世代青年母亲在现实育儿中的困境。通过对小红书平台上母婴博主进行深度访谈和针对广告内容的批判性话语分析,她揭示了社交媒体在塑造母职幻象方面的作用,以及这种幻象与现实育儿之间的张力。评议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袁艳建议该研究聚焦社交媒体文本,并从传统的内容分析扩展到物质话语分析。对于报告中的母职形象媒介化建构以及意识形态批判部分,她认为应纳入对平台这一行动者的考察。未来,研究可以从更广泛的社会背景出发,引入女性科学技术研究的相关理论,深入探讨社交媒体在母职养成和实践中的作用。
在两个单元的学术研讨后,本次工作坊还围绕“‘艺能’经济的崛起?”这一话题举办了泛文化产业者对谈活动。活动特别邀请到七位来自不同泛文化产业领域的嘉宾——乐评人兼作词人呆若木一、脱口秀演员孟川、播客主理人敏捷、“城市考古”创始人徐明、偶像团体成员张文涵、音乐剧演员赵雨卉和“野裁”主理人兼设计师曾妍。对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崔迪主持。七位嘉宾结合自身经验,围绕产业现状与从业观察、女性主义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从左至右依次为曾妍、敏捷、张文涵、呆若木一、赵雨卉、徐明、孟川、崔迪
脱口秀演员孟川分享了脱口秀行业近年来的变化。他表示,脱口秀正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线、甚至三线城市下沉,但这也带来了观众文化差异的挑战。由于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差异,一些精心设计的梗可能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他认为,这要求脱口秀演员不仅要具备出色的表演技巧,还要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以创作出更加贴近观众的内容。
“城市考古”创始人徐明分享了自己在文创领域的探索经验。他提到,在国外,文创产品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闭环经济,但在国内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他看来,“城市考古”作为一种结合了城市文化和历史元素的文创活动,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从而推动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选择走出社会评价体系并开始自由创作的经历,鼓励大家“选择舒服的那条路径”。
音乐剧演员赵雨卉分享了自己对音乐剧的理解。她认为,音乐剧作为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元素的表演艺术,具有独特的魅力。她为当下音乐剧涌现出越来越多女性主义的题材感到欣慰,尽管存在激烈讨论,她还是希望在各种声音中通过作品“让自己的声音被别人听到”。同时,她也呼吁行业应更加注重音乐剧的创作质量和艺术水准,为观众带来更加精彩的演出。
乐评人兼作词人呆若木一分享了对于数学经济如何影响音乐产业的看法。他认为,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音乐产业也面临着变革。线上音乐平台的兴起,使得音乐创作者能够直接触达更广泛的听众群体,但也带来了劳酬不符的问题。他呼吁行业应更加关注创作者的权益,希望从业者的工作量和创作质量能获得相匹配的回报。
偶像团体成员张文涵分享了自己在偶像产业中的经历。她表示,地下偶像行业深耕于线下的情感连接,注重的是现场表演和与粉丝的互动。在数字经济时代,虽然社交媒体为偶像们提供了更多的曝光机会,但线下见面会仍然是维系粉丝关系的重要方式。同时,她也希望未来的偶像产业更加注重粉丝体验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播客主理人敏捷讲述了自己在播客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她认为,做播客是一个特别奢侈的事情,不仅需要思考如何吸引听众、如何深入挖掘话题、如何巧妙设计问题衔接等,还会面临音频商业化的困境。尽管如此,她依然鼓励大家参与到播客行业与内容创作中来。在她看来,不管行业如何发展,做播客能扩大眼界、丰富灵魂,这件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野裁”主理人兼设计师曾妍分享了自己在时尚设计领域的创新实践。她表示,“野裁”作为一种结合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时尚元素的设计品牌,具有独特的市场定位。而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信息传播范围,但也压缩了服装的原创设计时间,为原创设计的生产和传播带来挑战。同时,在制定服装版型与尺码标准方面,她也时常遇到困扰。但她始终要求自己“关注本质”,不与他人比较。
全场合影
此次工作坊不仅为与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也为数字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最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许志伟对此次工作坊做总结发言,并对与会人员表示感谢。第一届数字经济与文化产业工作坊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