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无码国产欧美在线:看我是怎樣把你C的叫出來的-重温经典|《篱笆·女人和狗》编剧韩志君回顾创作始末
经典农村题材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在1988年一经播出便反响强烈,以超前的时代精神和曲折的故事情节引发了观众对变革年代人们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的思考。
该剧曾荣获第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连续剧三等奖和第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奖,主题曲《篱笆墙的影子》和枣花、茂源老汉等人物形象也深入人心。如今,随着《篱笆·女人和狗》在“重温经典”频道再次热播,作品背后的故事也在岁月沉淀下有了更多的余味。
近日,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特别邀请该剧原著小说作者、编剧,也是著名的影视导演韩志君接受访谈,回顾幕后的创作故事。

韩志君老师近照
01
人生的第一部影视作品
问:您是在长影厂工作期间,将自己的小说《命运四重奏》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的剧本?
韩志君:我的长篇小说《命运四重奏》出版后,最先感兴趣的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一位资深编辑找到我,请我把《命运四重奏》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我刚刚动手,大连电视台的电视剧部主任金和智带着责任编辑和制片主任,特意跑到长春找到我家里,非得请我改编成电视剧。原来,大连电视台编辑唐浩在书店里发现了这本《命运四重奏》,他看了以后特别激动,认为找到了适合改编成电视剧的作品,就报给了电视台的领导。电视台领导一看,当即拍板,就决定让他们来抓这部电视剧,所以他们就专程赶到了长春找我。
当时电影和电视剧是不能拍摄同一题材同一作品的,因为电视剧是通过电视这种现代传媒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拍摄同一部作品,会影响电影拷贝的发行。我是电影厂的人,当时对电视剧认识有偏差:觉得电影才是大作品,才是艺术,而电视剧只是“肥皂剧”,所以开始我婉言谢绝了电视台的邀请。但电视台的这些朋友非常诚恳非常热情,请我吃饭,做我的工作,执意让我改电视剧。我被他们感动了,最终放弃了电影剧本的改编。为此,我还特意到北京请北影厂的责任编辑吃了顿饭,以表示歉意。
我弟弟韩志晨是军旅作家,写过很多诗,也写过不少散文、小戏等其它体裁的作品,当时已经转业到吉林电视台工作。我考虑到他更熟悉电视剧的语言和电视观众的审美心理,于是就把他拉过来,与我合作,一起研究小说的取舍,一起研究电视剧的结构和人物塑造,然后由我执笔完成了这部作品。
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剧本后,电视台很满意,基本没做什么大的改动。当时,我正好在承德避暑山庄配合长影一位资深导演改编历史剧,大连电视台派了一位副导演到那儿,让我对剧本做了一点儿细小的局部的调整,然后他们便很快开拍了。整个拍摄过程中我没到过现场,因为我有创作任务,后来很快又进了北京电影学院高级编剧班读书。
问:《篱笆·女人和狗》播出后得到了怎样的反响?
韩志君:正好是我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的第一年,(《篱笆·女人和狗》)在中央电视台正式播出,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但我竟一点儿也不知道。因为北京电影学院课程设置丰富多彩,我光顾着闷头读书,如饥似渴地观摩大量中外名片,很少看电视。直到中央电视台采访我,我才发现自己竟一夜间成了“名人”,真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一方面觉得有点儿猝不及防,当然同时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
这件事,在北京电影学院影响也不小,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向我表示真诚的祝贺。我们高级编剧班共17个人,女生比较少,但我们班的对门有一个“助教班”,都是各个大学刚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来进修电影理论的。他们班有7个女生,听说我获奖了,还半认真半开玩笑地给我颁发了一个“七仙女奖”,以表示祝贺与鼓励。这部作品的成功,为我们在中国影视界举行了一个很好的“奠基礼”,让我们有了向新的高度继续攀援的阶梯。同时,也使我们对电视剧的巨大影响力刮目相看。记得当时我在日记本上还写过一句话:“电影是大作品,电视剧是影响大的作品。”尽管现在看这样的表述也不完全准确,但表明我开始摆脱“电视剧只是肥皂剧”这样的偏见却是真的。


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剧照
02
在实践中积累影视创作经验
问:把一部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剧本,这种文学思维到影视思维的转换是怎样实现的?
韩志君:当时我在长影总编室工作。我们长影“小白楼”在影视界知名度非常高,是中国电影文学剧本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有很多著名作家都曾在那里改过剧本。当年长影拍摄的上千部电影,剧本大都出于小白楼。我在那里工作的时候,几乎每个月都有十几位作家住在小白楼,夜以继日地改剧本,真的像“走马灯”似的,送走一批又来一批,而且大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家。与这些优秀作家接触,跟他们促膝谈剧本,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另外,我在长影看了大量的电影文学剧本,成功的失败的都有。成功的可以提供经验,失败的也可以提供教训。特别是常看那些即将搬上银幕的电影文学剧本和导演的分镜头剧本,让我脑子里渐渐有了比较强烈的镜头感和影像造型意识。
据我总结:小说和电视剧、电影剧本的写作既是相通的又是有差别的。在情节设计和人物塑造上,大体相通,但在叙述上小说往往是“连接的曲线”,而电影和电视剧则往往是“跳跃的不连接的曲点”。从一定意义上说,电影、电视剧是剪辑的艺术、省略的艺术。掌握了这个规律,由小说改编电影和电视剧就比较如鱼得水了。


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剧照
问:导演陈雨田和您合作了好几部作品,请谈谈对他的印象。
韩志君:陈雨田导演是演员出身,曾供职于长影演员剧团。但长影演员剧团人才济济,雨田在表演上的才能几乎被淹没了,于是他便调到了大连话剧团,很快成为该团的主演、台柱子。演了几年戏后,正好赶上电视剧开始成气候,他就调到了大连电视台当导演。
在一部影视剧的创作中,导演是主要的,演员是重要的,投资是必要的,但剧本是首要的。当导演,最重要的工作是抓剧本。没有好剧本,等于让巧妇去为无米之炊,再好的导演也拍不出好片子。
陈雨田导演人很好,待人真诚,拍片兢兢业业。他懂表演,与演员合作默契;尊重编剧,绝对不允许随便改动剧本。在导演方面属于自学成才,因而开始时在场面调度、镜头运动,包括用光等方面都略显不足。但他悟性很好,又勤奋刻苦,在创作实践中提高很快,渐渐步入了创作佳境。


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剧照
问:《篱笆·女人和狗》的主要演员是怎么确定的?
韩志君:演员主要由陈雨田导演遴选,然后由电视剧部、电视台两级领导拍板敲定。我在前面说过,陈雨田导演曾当过长影演员,后来又在大连话剧舞台上活跃了多年,懂表演。所以,你看他选的演员都特别准确:北京人艺的田成仁老师饰演茂源老汉,饰演四妯娌、四兄弟(如枣花、巧姑、银锁、铁锁、喜鹊等)的年轻演员,都选自当年解放军艺术学院表演系的毕业班,几乎“全端了”。金锁、香草选的是大连当地的演员,铜锁则选自河北。
影视界有句行话:选演员时,演员向角色靠拢;选定了演员,角色则要向演员靠拢。首先,这些演员的外形和气质都对,基本契合我们写剧本时的构想。他们进入剧组后在表演上又非常努力地进入了规定情境,演得生活、生动,充分释放了自己的灵气和表演才华。再加上我们从小说到剧本台词也写得比较鲜活,不概念不生硬不雕琢也不图解政策,主要是写人物不寻常的命运和复杂的情感世界,所以特别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共鸣和心灵共振,比较好地吸引和感染了观众。
作家写小说,属于个体劳动。编剧写剧本,则是集体劳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作为编剧,要努力为导演、演员、摄影、美术、录音、化妆造型等各个艺术部门创造充分释放自己才华的空间;而导演和全体创作人员,则要努力精彩呈现编剧的构想,把编剧苦心设计的“蓝图”变成拔地而起的“艺术大厦”。我觉得,我们的这个创作集体,彼此遇见都是一种幸运。


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剧照
03
剧名的缘起和作品的表达意图
问:这部剧的名字为什么叫《篱笆·女人和狗》?
韩志君:《篱笆·女人和狗》这个片名是我想出来的,与我弟弟志晨一拍即合。当时,我在电影厂看了很多外国影片,认识到影视剧的片名必须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像苏联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雁南飞》《被遗忘的长笛曲》《秋天的马拉松》《白比姆黑耳朵》,还有其他国外电影像《悬崖上的野餐》《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杰尔菲娜站起来了》等等,你看这些片名多独特,多有韵味儿,多么让人过目难忘,几乎都像钩子一样,吸引着你走进电影院。我觉得,作为长篇小说可以叫《命运四重奏》,因为写了四个妯娌的命运和情感世界,但我们改电视剧片名就要独特,就要别致,要努力引起观众的观赏情趣和观赏欲望,同时又要准确昭示作品的主旨。所以,电视剧的片名最后就敲定了《篱笆·女人和狗》。
电视剧播出后还有一个小插曲:天津市的一位妇联干部还写了篇批评文章,说《篱笆·女人和狗》把女人和狗并列,是对妇女的亵渎。她实际没看懂,因为我们在《篱笆·女人和狗》中主要是写枣花“无爱的痛苦”。虽然剧中她家确有一条叫“花妞儿”的小狗,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一种象征意味:枣花在改革开放中人性的自我觉醒和她从“非人地位”向“人的地位”的转化。
有位知名相声演员,还专门编了个相声讽刺《篱笆·女人和狗》的主题歌,说:“‘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还有什么‘碾子是碾子缸是缸,爹是爹来娘是娘’……说的全是废话!”他的这个相声很多电视台都播出了。说真的,他确实没能理解这首主题歌的内涵。
我们在《篱笆·女人和狗》中写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文明与愚昧的冲突,写的是枣花的第一次人生悲剧:“无爱的痛苦”。她与铜锁是父母包办的婚姻,铜锁又不务正业,有农村“二流子”习气,且性情粗鲁暴躁。这样的婚姻无异于庸俗的契约、生锈的锁链、痛苦的折磨。在篱笆墙的那边,小庚真心地爱着枣花,但是可望而不可即,因为枣花已经“名花有主”。枣花在这种无爱的痛苦中饱受磨难。主题歌的第二段:“星星咋不像那颗星星哟,月亮也不像那个月亮,河也不是那条河哟,房也不是那座房。”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迁,很多东西都变了,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骡子下了个小马驹儿,乌鸡变成彩凤凰,”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骡子是不能下小马驹儿的,乌鸡变成彩凤凰也是不可能的。但在改革开放中,不能发生的故事都发生了。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农民的物质生活和命运,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变,“篱笆墙的影子还是那么长”。我们中国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帝制,封建主义的余毒像梦魇一样挥之难去。我们系列电视剧的第一部《篱笆·女人和狗》所关注的是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现实,写的是中国农民的“心史”。不少评论家在他们的文章中都正确地指出了这一点。
在第一部的结尾,茂源老汉这个家终于维系不下去了。过去,他引以为豪的三世同堂之家有了分崩离析的危险,四个儿子在一个屋檐下讨生活的日子难以继续了。他自己的妻子去世以后,本来枣花的寡妇母亲是他心仪的对象,但他“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进而趑趄”,想爱而始终不敢表达。所以到了结尾,老爷子终于想明白了,说强扭的瓜不甜,分家吧!最后一场戏就是分家,他坐在炕上,把自己多年积攒的钱都拿出来了,往那儿一放,说你们都羡慕咱们村这个是万元户,那个是万元户,今天我可以告诉你们,咱们葛茂源家也是万元户!然后他把这些钱分给了四个儿子,包括孙辈的小龙小虎,让儿子、儿媳们个个目瞪口呆。
他原本是不同意枣花跟铜锁离婚的,现在也同意了,然后背着手走出这个家,奔河边去了。儿子儿媳们以为他要跳河,都在后面追,却见老爷子在夕阳晚照中背着手,带着他那条心爱的黄狗走向了河边的小屋,那是枣花妈的家。他想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爱。美术师特意为枣花娘家布置了很多红辣椒,气氛特别绚丽。可老爷子走到门前,伸出手想要敲门,却又胆怯和犹豫了。他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骤然停住,定格,这是第一部戏的结尾。
这个结尾已经暗示了,每个人想要突破封建主义的思想束缚,真正像国际歌所唱的那样“让思想冲破牢笼”,是相当不容易的。
这部戏得了奖以后,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的领导就决定接着拍续集,于是就有了我们的第二部《辘轳·女人和井》、第三部《古船·女人和网》,续写枣花的第二次精神悲剧和第三次精神悲剧,昭示思想解放的艰难,此乃后话。
问:您是否参与了主题歌的词曲创作?
韩志君:电影、电视剧的音乐不是人物道白的衬底,它的任务是要讲述画面应当讲述而却未完全讲述的内容。戈布里洛维奇说过:优秀的编剧手中有两支笔,一支散文的笔,一支对话的笔。编剧在剧本中以抒情散文的笔触写景、写人,实际已经包含了给未来创作音乐的提示。词作家、作曲家只要认真阅读剧本,就等于与编剧交流了。编剧不必干涉音乐创作,也不必专门商量。张藜、徐沛东是很有才气很有激情的创作者,我从不干预他们的创作。
问:您对当前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现状有什么样的思考?
韩志君:作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深邃的,有对生活的深刻洞察,有对人和人性的哲理思考,更有“历史的铭文价值”。另一种则是在生活的表面兜圈子,热热闹闹,甚至也能胳肢观众笑,是小品式的。
我觉得,我们的创作者必须沉下心来,走向生活的深处和历史的深处,不能在生活的表面兜圈子,更不能这儿出了一个先进典型,马上就去写;那儿出了一个先进经验,又马上就去写。对生活没有沉淀,没有反刍,没有深思与长考,过分急功近利,那样写出的东西只能是“泡沫”,不可能是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不可能自立于我们民族的文学艺术长廊,并且注定是短命的!
油滑不是幽默。幽默源自生活深处,又蕴含着很严肃的内容。现在不少农村题材的电视剧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小品化倾向,以油滑代替幽默,很不可取。一是不要概念化,二是不要油滑,要努力追求叙事层面、观念层面和韵味儿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和谐统一,才有可能出精品,出力作。
前不久有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虽然它也写改革,写农村教育,但我认为视角独特,人物鲜活,有生活质感,挺好看,不像有的作品一看就觉得假。作为文学艺术创作者,必须从假大空中走出来。要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什么是主旋律?我认为真正的主旋律不是别的,就是努力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情绪,传递回荡在他们心底的呼声。因为历史前进的方向不取决于单个人的意志,而是取决于合力,即“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整个人类社会的合力方向才是历史前进的方向。我们的作品必须符合这个方向,而不能有悖于它。




韩志君导演工作照
04
对经典的理解
问:“重温经典”频道开播一周年了,请您谈谈对经典的理解,也谈谈您对创作经典作品的心得体会。
韩志君:经典就是经得起岁月检验的、可以让广大观众温故而知新的优秀作品。热烈祝贺“重温经典”频道开播一周年,非常感谢“重温经典”频道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看到那么多优秀的电视剧、优秀的动画片和优秀的纪录片。
过去,我们创作了《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雾·海·帆》《烽烟飘过的村落》(“冰雪篇”与“风雨篇”)等电视剧,也创作和拍摄了《两个裹红头巾的女人》《浪漫女孩》《漂亮的女邻居》《美丽的白银那》《大脚皇后》《大唐女巡按》等20多部电影。我们还创作了《千古风流》《千古绝响》《千古云烟》等10部“千古系列”的历史剧和一批现当代题材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也得了很多奖。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绝不能满足于既得的成就,还要继续努力,要坚持“写人、写心、写魂”,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献给我们的时代和人民。


韩志君导演工作照
问:深耕行业三十多年,您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给年轻的创作者?
韩志君:人才的成功有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师承、禀赋、功力、际遇。
师承摆在第一位,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以人为师,还要以生活以自然以社会为师,孜孜不倦,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这样在创作当中才能出新出奇,为观众提供新鲜的审美感受。“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如是而已!
当年,我们的电影《大唐女巡按》荣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的时候,我在获奖感言中有一段话,对年轻的创作者或许有用:“有人说,骑自行车的永远追不上开路虎的,在坦荡如砥的大道上确实如此,但在崎岖蜿蜒的山间小路上,开路虎的却未必追得上骑自行车的;而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途中,无论开路虎的还是骑自行车的,都肯定追不上穿登山鞋的……”对于年轻的朋友来说,一般不大可能初出茅庐就投资者蜂拥而至,就有条件在艺术上“开路虎”,甚至开更奢华的“豪车”,所以要靠自己的勤奋和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去一点一滴地做起。关键在于准确判断和选择“从哪个地方突破”才更能充分释放自己所蕴藏的潜能,此点至关重要。对于我来说,那个“能撕开一道口子”的地方,那一片属于我“自己的天空”,常在海角,常在天涯,常在深山老林里,常在人迹罕至处。
有一副联语,愿赠给年轻的创作者:“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后记
韩志君老师出生于吉林省乾安县,后来因父亲工作调动转到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读小学和中学。他有三个弟弟、三个妹妹,在七子女中排行老大。这个家境普通的多子女家庭,却把七个孩子都培养成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在对他的访谈中,能感受到除时代洪流和个人才华之外,善良、不屈和深度思考对人生带来的正向影响。
关于文学艺术创作,韩老师深入浅出地提出了自己的“维生素C理论”,他认为作品当然要表现时代精神,要有思想性,但不能拿“维生素C片”硬塞给观众,而要努力生产苹果、柑橘、葡萄、西红柿、百香果……让观众有滋有味儿地吃了,不知不觉地吸收进“维生素C”,把创作者对生活的认知潜移默化地输送给他们,追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他还有一个形象的“好酒理论”,即创作者要精心酿制一樽好酒醇酒,让最广大的观众“喝出劲儿来”,让专家学者“品出味儿来”,在“金字塔形的庞大观众群”中努力寻找到雅与俗的交叉点,追求“可看性”与“可评性”的统一。
本次“经典电视剧记忆”主题访谈还记录下了韩志君老师在《篱笆·女人和狗》之后的一系列作品的幕后故事,我们会适时整理发布,分享韩志君老师更多的人生感悟和创作智慧。
本文系“经典电视剧记忆”口述历史采集项目访谈文章
项目负责人丨林卉(中国传媒大学口述历史专家)
本期执行丨林卉 张明巍 魏科 刘达(中国传媒大学团队)
策划丨赵聪 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