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奥斯曼是否具备成为下一位推理大师的可能性?
纵观近二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推理文学的变化,我觉得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那种从无到有,从短篇到长篇,从诡计到人性,从浪漫主义到写实主义的里程碑式变革再也没有出现过。
主流观点是21世纪以来,“多元化”是推理文学的发展趋势,也是最可喜变化。听上去似乎挺好,但仔细想一想,“多元化”真的完全是好事吗?如果没有了最鲜明的特点,只是拥有许许多多并不鲜明的标签,那不就是人们常说的“样样通,样样松”吗?所谓百花齐放、无所不包,不就成了丧失自我吗?当一种类型文学不再具备类型化特点之后,迎接这种类型文学的不就只能是灭亡吗?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前车之鉴。武侠小说在上世纪中业繁荣至极,然而在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大师或仙逝或封笔后,便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当时的武侠小说也出现了所谓多元化的趋势,很多创作者开始把修仙等元素融入武侠当中。结果却是修仙类小说渐渐崛起,最后自成一派,而被“多元化”的武侠小说丧失了自我,已经无法改变被历史尘封的命运。
正因为这样,近些年推理小说的变化让我这个推理爱好者忧心忡忡,甚至有些悲观——大师不出,特色丧失,我已经做好了推理文学慢慢消失的准备。
然而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一位新人作家的作品——这位名叫理查德·奥斯曼,他创作的推理小说名叫《周四推理俱乐部》。

《周四推理俱乐部》
第一次拿到他的书时,我首先了解到的是一组客观信息:
理查德·奥斯曼出生于1970年,是英格兰埃塞克斯郡人——就是福尔摩斯离休离开贝克街后,跑去养蜂的那个地方。他在大学毕业后进入了电视圈,做过演员、主持人、制片和导演,一度成为英国BBC知名栏目的门面式人物。
2020年,也就是在奥斯曼50岁那年,他出版了第一部推理小说《周四推理俱乐部》——50岁出道,放眼两百年推理文学史,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是真真正正的大器晚成。
结果这部作品上市几个月销量就轻松突破100万册,被尼尔森公司(欧洲最专业的出版数据统计公司)称为“现象级出版物”,版权一下子售卖到了43个国家和地区。这本书长期霸占英国亚马逊图书总榜第一名,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的位置上坐了60周。在东方,《周四推理俱乐部》一举登上了日本最具权威性的三大推理榜单——“这本推理好想读!”“周刊文春推理BEST10”“这本推理了不起!”——上一本在这三个榜单上兴风作浪、又被全世界熟悉的作品,叫作《嫌疑人X的献身》。超级名导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则是在只看了部分试读的情况下,就拍板买下了影视改编权,目前已经建组实拍。

理查德·奥斯曼
这样的成绩让奥斯曼成为世界知名出版公司企鹅兰登的“头号保护对象”,一口气签下了还没有写出来的这个系列其余四部作品。奥斯曼一鼓作气,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陆续出版了《周四推理俱乐部2:活了两次的男人》、《周四推理俱乐部3:消失的子弹》和《周四推理俱乐部4:“魔鬼”的最后一眼》。到2024年底,这个系列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1500万册!
这个系列故事设定很简单。在英国乡间高档养老社区里,前特工伊丽莎白拒绝“穿着纸尿裤,坐在轮椅上变老”,她联络同住在这里的护士乔伊丝、工人罗恩、心理医生易卜拉欣,组成了“周四推理俱乐部”。每周四他们都会聚在一起,研究警方多年未破的悬案,给出自己的结论。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77.5岁,正因为这样,他们的故事才显得如此特别……
以上都是客观事实,接下来说说读过他这四部作品后的一些主观感受。
先说结论:个人认为,理查德·奥斯曼具备成为下一位推理大师的可能性——请注意,只是可能性,而不是他已经是了,尽管我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之大。
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还是因为那三条标准。
第一条已经被客观数据证实,无须多言。
第二条,是我从奥斯曼的作品里看到了文笔和结构层面的成长。读第一部的时候,我的感受非常明确:“文笔细腻,节奏舒缓,是典型的阿加莎式文笔,阿加莎式的节奏,阿加莎式的故事!”
这个判断在后来看到奥斯曼的访谈,证实了我的判断。他毫不隐讳承认自己是女王的超级粉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作品受到了女王作品的影响,特别是马普尔小姐系列那样的舒适推理。
说实话,推理小说的最大卖点从来都不是文笔、节奏和故事结构,这些都是加分项,如果做到女王水准,在诸多同行里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而奥斯曼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他并没有因为形似女王而望峰息心,而是在这样的外形下写出了自己的风格。
这个系列的故事是披着舒适推理外衣的谍战小说。阿加莎作品里的人物一味从容,连罪犯也不例外;故事节奏更是永远舒缓,哪怕是在杀人投毒。奥斯曼则不然,他故事里的人物各个都是绵里藏针,而整个节奏更是该缓则缓,该急则急。作为读者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奥斯曼的笔触心跳加速,但这个过程往往不会被觉察出来,以致我在阅读中时常会扪心自问:“明明是阿加莎式的故事,怎么读着读着心里居然想起了《碟中谍》阿汤哥扒直升飞机的BGM……”
除了节奏,奥斯曼对于故事结构的把控也非常独到。一部20万字的推理小说,交给那些善于长篇大论的日本作家,他们会分作8-10章;交给欧美作家,他们会分作20-30章;奥斯曼呢?他把故事分作80-100章!
是的,读他的故事,我非常确信这位作家一定从事过与电影、电视相关的行业。他的每一章就是一场戏,或者说是一组镜头。每一幕都极具画面感,且幕与幕之间的专场干脆利落,又无比丝滑。单论文字的画面感,我在丹·布朗和东野圭吾的作品里有类似体验;至于“转场”效果,个人认为是推理文学历史上现象级的存在。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在2024年,一个看上去颇有1924年风范的推理小说能爆火全球——它拥有1924式的优点,但内核绝对是当代的。正因为如此,奥斯曼的故事既属于红酒爱好者,也属于爆米花爱好者;既属于老年人,也属于青年人;既属于喜欢回望过去的人,也属于眺望未来的人。
所以,我认为第二条标准,奥斯曼也达到了。
至于最难达成的第三条,我必须要说,现在的奥斯曼还没有做到。实际上,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推理新人,出道不过四年,作品不过五部。他还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现在是没有办法下结论的。此前出现的历史级大师无一不是经过时间验证才盖棺定论的,所以关于奥斯曼会不会成为下一位大师,应该——也只能——交给时间来评判。
但有一点足以引发我的关注。但凡在推理领域留下名字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出道即巅峰。别误会,这绝对不是嘲讽,因为能在一种类型文学的历史上留下名字,哪怕只有一部作品,也已经足够了。而那些大师呢?他们往往是出道璀璨,持续上升。
柯南·道尔的第一部作品是《血字的研究》,足够优秀。之后经过《四签名》的探索,到了《波西米亚丑闻》和《红发会》终于奠定其地位;阿加莎的处女座《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绝对是经典作品,但更为出色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和《无人生还》则是在十年后写出来的,这个过程中女王一直在进步;松本清张的《点与线》是划时代的,但更成熟的《砂器》则是之后很久才写出来的,中间经过了几十部作品的打磨;至于东野圭吾,出道的《放学后》已经拿了大奖,可真正让他成为“畅销天王”的《白夜行》是15年之后写出来的,让他一览众山小的《嫌疑人X的献身》则比《白夜行》之后的第六年问世,期间的《分身》《名侦探的守则》《恶意》都是他成长的经历……
《血字的研究》《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点与线》《放学后》——这些作品足以成为任何一名推理作家的最高成就,但对于大师来说,它们只是起点,只是进步过程中的第一道阶梯。很难做到,甚至很难想象,所以能做到的,必定是大师!
奥斯曼的出道足够巅峰,他的后续三部作品却在不断进步,而且是全方位的进步。不久前,我有幸读到了一段他的最新作品——那是一个全新的系列,虽然聊聊千字,却让我务必兴奋,因为我发觉奥斯曼还在进步!碍于种种关系我不能描述这部还没有在中国出版的作品有多好,我只能说相比于之前的作品,新作的进步幅度就相当于金庸先生从“射雕三部曲”跃升到了《天龙八部》和《笑傲江湖》。
确认过这一点,我对奥斯曼又多了一份信心。或许若干年之后,他会跟上述几位大师一样,为有些末路的推理文学找到新路。
希望如此吧!因为我爱推理,我希望它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