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娜事件进展:动漫美女的禁处-巴基斯坦最近“比较烦”:遣返阿富汗人或致地区局势更加动荡
近日,印巴关系因印控克什米尔恐袭事件而骤然紧张。4月24日,在印度对巴基斯坦宣布采取一系列外交和战略反制措施后,巴方也做出回应,宣布了包括即日起对印度关闭领空、暂停与印度的所有贸易等在内的多项反制措施。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与它的西部邻国阿富汗近期也因巴政府加速强制遣返在巴阿富汗人而关系紧张。综合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IOM)和巴有关部门的数据,自4月1日以来,仅三周时间就有超过8万阿富汗人被遣返回国,每日都有700至800个家庭遭到集体驱逐。巴政府的举措,遭到了阿富汗塔利班临时政府、在巴阿富汗人、联合国、国际人权组织等多方反对。考虑到同期发生的两国边界冲突、空袭行动、系列恐袭事件,特别是围绕恐怖组织“巴基斯坦塔利班”(TTP,简称“巴塔”)的争议,不仅巴阿关系,地区局势也更加风雨飘摇。

当地时间2025年4月23日,巴基斯坦托尔哈姆附近,阿富汗难民在一个登记中心附近等候上车,准备返回阿富汗。 视觉中国 图
并不新鲜、多方反对的“逐客令”
要理解巴基斯坦政府如此大规模、快速、强制遣返阿富汗人的举措,首先要了解在巴阿富汗人的基本情况。联合国难民署的数据显示,约350万阿富汗人生活在巴基斯坦,其中约70万人是在2021年塔利班接掌阿富汗国家政权后来到巴境内。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约130万人登记为难民,另有约88万人获得合法居留权。这就意味着在巴阿富汗人群体内的另一半人没有合法身份。
2023年11月1日,巴政府正式启动“非法外国人遣返计划”(Illegal Foreigners Repatriation Plan),主要内容就是立刻驱逐包括“阿富汗公民卡”(专门为此类阿非法移民签发)持有者在内的上述群体。
当时还是巴临时内政部长的萨夫拉兹·布格蒂要求这些人在当月底之前从巴离境,如不自愿离去就强制遣返。自该计划实施之日起,巴政府采取多种手段,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驱离了大批阿富汗人。仅2023年11月一个月内,至少25万阿富汗人已被遣返,到了12月这一数字达到40万人。巴外交部官方数据显示,在2023年11月到2024年10月间,巴政府已遣返近80万阿非法移民。
由于国际社会的压力和后勤保障等基础设施限制,近一年来遣返的速度和规模才明显下降。由此可见,今年4月再起的这波阿富汗人遣返潮,实质是巴政府既定计划的延续,并不新鲜。对此巴政府的理由大多也还是老调:与阿富汗难民相关的安全威胁,特别是恐怖组织“巴基斯坦塔利班”的关系和作用;数百万难民的存在,对巴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就业市场冲击明显,加剧了经济负担;走私、犯罪等活动频繁,构成了全方位社会挑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巴内政部副部长塔拉勒·乔杜里宣布最新“逐客令”,恰逢美国总统特朗普于1月27日签署行政令无限期暂停美国难民接纳计划(USRAP)之后。综合美联社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数据,这直接影响了至少2.5万阿富汗难民的命运,包括1万名已经获准前往美国的阿富汗人。
考虑到巴基斯坦是阿富汗难民的主要寄居国,原本巴政府以为本国只是他们前往美西方世界的中转站,可如今形势突变,不少阿富汗人很有可能把巴基斯坦从“暂居地”变成“永居地”,无疑加剧了巴政府的担忧,更坚定了其强制遣返的决心。正是在美国宣布暂停接纳难民后,巴总理府发布内部指令:等待第三国庇护的在巴阿富汗人,如果到了3月31日其申请仍未被受理,则驱逐出境(此后截止时间推迟了一个月)。
不过巴政府的做法尚未看到长远的社会、经济、安全利益,却已出现种种负面效应,几乎引起了所有人的反对。
作为直接当事人和事实上的“受害者”,在巴阿富汗人对自身处境和未来前景尤为担忧:很多阿富汗人已经在巴基斯坦扎根安家(甚至很多“难民二代”就出生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对他们只是法律意义上的祖国,一旦遣返,他们反而更难安家、谋生;而塔利班临时政府的相关政策,也让不少人(包括女性、曾经与美军、国际与民间组织合作过的阿富汗人)担心遣返后的命运。
另一方面,阿富汗临时政府同样强烈反对巴政府将数百万阿富汗人批量送回,认为遣返行动“不可接受”。其实早在2023年巴政府的遣返计划刚刚出炉,阿临时政府国防部长穆罕默德·雅各布就指责限期强制遣返政策“残忍且野蛮”。站在阿临时政府的立场,接收遣返人员,意味着自己默认了巴政府的“安全威胁”叙事(阿难民在巴参与恐怖袭击、勾结巴塔)。
而且,巴政府不与自己进行外交协商就单方面遣返,不仅是对阿临时政府的不尊重,还令阿方无力消化如此大规模的新增返国人口,导致该国脆弱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雪上加霜。因此阿临时政府强烈抨击巴方在遣返行动中没收被遣返人财产等非法行为,要求在双边协商、协调的基础上以更人道的方式处理移民遣返问题。
以联合国和国际人权组织为代表的国际社会,更是对巴政府的举措表示反对和担忧。联合国难民署和国际移民组织在今年2月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巴方明确迁移阿富汗人的形式和时间范围,指出强制遣返会将这些阿富汗人置于风险之中。
此外,国际人权组织还关注阿前政府人员、反塔利班群体、女性的命运。在塔利班重新掌权后来巴的70万阿富汗人中,很多人不仅不愿生活在塔利班治下,还公开表达对阿临时政府各项政策的批评和反对。因此部分国际组织着重强调这些人被迫回国后的“安全”问题。考虑到阿临时政府还禁止12岁以上女性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巴适龄阿富汗女性回国后也要面对教育中断的问题。
遣返放大双边摩擦,地区稳定挑战加剧
巴政府大张旗鼓地遣返本国境内的阿富汗人,既是近期巴阿双边关系紧张的缩影,也令国际社会更加担心两国关系和地区稳定的前景。就在遣返难民问题愈演愈烈,放大双边摩擦的同时,巴副总理兼外长伊沙克·达尔于4月19日抵达阿首都喀布尔,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会见了阿临时政府外长阿米尔·汗·穆塔基,进一步引发外界关注与联想。
这是继2020年11月巴时任总理伊姆兰·汗之后巴最高级别政府官员访阿,而在此次访问几天前,巴阿两国军事和情报部门官员自去年1月以来首次在喀布尔会晤。在近期巴阿边境冲突频发、继续围绕遣返问题隔空交火时,双方高层会面的动态,被视为两国重启外交关系的可能信号。
从两国政府对此次访问和会谈的声明来看,巴阿双方的分歧和不同关切依旧明显,而且与过往一脉相承。
巴外交部的声明称双方就“安全、贸易、过境、互联互通和人员往来”等关乎共同利益的所有议题展开了讨论。而阿外交部称双方重点讨论了“阿富汗难民状况、政治关系、经济合作、贸易、过境、大型联合项目以及其他共同关心的问题”,穆塔基还就数万阿富汗人遭到遣返表达了“关切和悲伤”,并未提及所谓“安全问题”。
巴基斯坦智库伊斯兰堡战略研究所(ISSI)阿富汗、中东和非洲中心主任阿明娜·汗指出,巴基斯坦的关切在于安全,阿富汗的关切是贸易,而二者相互交织,因此需要找到能适应彼此关切的办法。纵观两国关系的历史和近况,双方时常把安全、贸易作为相互博弈的武器,难民遣返亦不例外,而且在客观上与安全问题息息相关。
作为地区邻国,巴阿关系高度复杂。由于领土边界、地缘博弈、宗教、反恐&安全、民族、经贸、经贸、人员流动等多重因素交织,双边关系经常因特定因素的放大作用而动态波动。
就领土边界而言,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后,原英国殖民者为拆散普什图族及其家园而人为划定的“杜兰线”继续成为巴阿边界,并得到巴方和国际社会认可。但阿历届政府均不愿承认“杜兰线”,因为它将边界两边的普什图人(阿第一大民族、巴第二大民族)分开。巴方基于“战略纵深”思维的考量,高度警惕阿方对“杜兰线”的挑战,几乎完全用栅栏围住了这条2640公里的边界线。
自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巴基斯坦便大量收容阿富汗难民,巴基斯坦也因此与塔利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阿富汗塔利班再度掌权,阿临时政府重申拥有“跨越殖民时代边界”、自由出入的权利,并由边界争议引发多重摩擦,两国关系急转直下。阿临时政府成立一年内就与周边国家发生27次冲突,其中三分之二是与巴基斯坦。
2022年以来,针对巴安全部队、警察、平民的武装袭击显著增加,主要集中在贫困问题严重、与阿富汗接壤的两省——俾路支省、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巴冲突研究机构巴基斯坦冲突与安全研究所(PICSS)的数据显示,2024年巴境内发生至少856起袭击事件,超过2500人死亡。
进入2025年,类似的袭击、挟持事件频次和烈度有增无减,对巴构成了严峻的内部安全挑战,而这些袭击的主要发起者、参与者都是巴塔及其附属组织。巴政府多次指责阿富汗塔利班在其领土上对巴塔予以庇护,但阿临时政府矢口否认与巴塔的“盟友”关系。阿临时政府发言人扎比乌拉·穆贾希德反过来首次公开指责巴军方窝藏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分支——“伊斯兰国呼罗珊省”,而俾路支省就是后者的“中心”。
巴塔和“伊斯兰国呼罗珊省”分别是巴阿两国政府的主要安全隐患,同时与彼此国家内部的地方势力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巴政府重新启用国家反恐局,对阿保持外交压力,并在必要时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行动。因此两国近期边境冲突频繁,去年巴方还数次对阿边境地区发起空袭,双方剑拔弩张。作为两国人员流动和经贸动脉的主要关口,托尔哈姆边境口岸一度遭到关闭,引发货物供应链危机。
归根结底,巴政府一度将阿富汗塔利班视为扩大地区影响力的“工具”,但掌权接近四年的后者致力于在内外挑战中巩固统治,对两国关系的定位显然不同。难民问题发酵的背后,是巴阿关系进入十字路口。两国能否最终恢复正常的外交关系,有赖于各方的战略智慧,更决定了地区反恐形势、安全稳定、人道主义问题的走向。
(胡毓堃,国际政治专栏作家、中国翻译协会会员)